有時候合上書本的時候希望自己什麽也不想,但是有時也會希望自己有話說說。讀書就是這樣一個寂寞的過程,有一些想法,但是無法與人分享。寫在這裏,與另一個自己分享。
去年《饑餓遊戲3》上映的時候,許多朋友沖著2未完的結局去電影院充當激動的影迷,但是看完的時候很多人的評論都是“在一片黑乎乎的地下室裏有著閃瞎狗眼的炮火” 。評論不佳,大家也就漸漸遺忘了。
昨日拿起書,終於舍得去看凱特尼斯的結局了。
主要內容不外乎女主被挾持成一個精神領袖,實際上其實是被囚禁於自己的愧疚之中,不斷地被利用,精神上被摧殘。一個寫文學的人,硬生生地要描述一個反動的革命,似乎有些過於理想化。按照這樣的寫法,其實施惠國的人們都擁有推翻統治者的能力只是他們缺乏勇氣,而凱特尼斯這個精神領袖的出現,無疑給了他們勇氣,因而革命也就勢如破竹。小說關註於凱特尼斯的精神狀態的變化,忽略了外界的變化,可惜的是,凱特尼斯幾乎沒有什麽變化,有的只是無盡的痛苦,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她而死,但是,這些人真的是因為她而死的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他們都只是命運齒輪上的一環,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決定動與不動。
雖然我期待著一個老土的結局,作者也給了我這樣的結局,但卻是悲傷的完滿結局。作者的本意大概是戰爭不能帶來多少的美好,至少絕大部分的人都將沈浸在過往的悲慟之中。但是這個時候去討論作者的意圖又有何用,凱特尼斯的勇氣,也許就在悲傷中,被融化了。燃燒的女孩,在最後,將自己也燃燒殆盡。如果可以選擇,她寧願選擇安靜,而非憤怒地燃燒。
可惜的是,這並不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