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
首页  〉代悲白頭翁

代悲白頭翁

在《紅樓夢》里,曹雪芹曾借林妹妹之口吟誦出《葬花吟》,而這首詩在內涵與詩歌形式上其實借鑒了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與《葬花吟》中的「花謝花飛飛滿天」在形式和表達上較為接近。「洛陽女兒惜顏色」與「閨中女兒惜春暮」在結構上也幾乎相同。「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與「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這兩句也較為相似。「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與「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所表達的人生易逝的思想也是頗為一致的。
《葬花吟》一詩吸取了《代悲白頭翁》詩中的哲理內涵,還對其加以改造,將劉希夷的那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轉化為人與花命運一致的主題。這就讓葬花吟一詩的意境與紅樓夢的悲劇基調一致,並與林黛玉的命運完美結合,更好的塑造了林妹妹這一人物形象,使得葬花吟不僅具備了一定的哲理內涵,也體現了藝術上的超越性。
而曾被網上調侃的冷門詩人劉希夷,我們對他再熟悉不過的也確實是這首《代悲白頭翁》,尤其是詩中的那「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這位早年得誌的詩人,卻在不到30歲時被奸人所害,他的離世在唐代詩歌史上也一直是最為有名的懸案。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劉希夷出生在河南汝州,家族長輩或父母應該是受到了唐朝初期盛行的道教思想的影響,為其起名「希夷」。希夷這個名字出自《道德經》中的那句「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兮。」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玄而又玄的境界。
關於唐朝詩人劉希夷的生平經歷,史料記載真的很少,最早的記載見於唐朝筆記小說集《大唐新語》中,「劉希夷,一名挺之,次州人。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時所重。曾搊琵我,嘗為《白頭翁詠》。」在《舊唐書》中,關於劉希夷的記載僅只有簡短的一句話,「時又有汝州人劉希夷,善為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為時所重,誌行不修,為奸人所殺。」在《唐才子傳》中記載稍微詳細了一點,總體上可以得知,劉希夷儀表堂堂,談笑風生,可豪飲不醉,並且還多才多藝,彈得一手好琵琶,寫的一首好詩,而劉希夷和初唐四傑的王勃類似,也是屬於早年得誌後不幸而英年早逝。
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25歲的劉希夷考中了進士。中進士之後,劉希夷就開始了一段外出遊歷的生涯。在唐朝進士及第之後,並不是立刻就有官做,而是有一段守選時間,等待吏部授官,由此很多士子中進士後會在這段時間外出遊歷,增廣見聞,寫詩投卷,獻詩拜謁一些權貴,以尋找今後仕途上的靠山。因此,大多數人外出遊歷會選擇唐朝最為繁華的兩大中心城市長安和洛陽。也許劉希夷認為中進士後早晚都會等來吏部的授官消息,於是他並沒有選擇去繁華的長安和洛陽,而是由中原入蜀後,泛舟三峽,去到江南遊歷。不過這個時候正是武則天爭權的時期,整個朝中的權力局面開始變得復雜,這就使得沒有找靠山和提前站隊的劉希夷自然也不太容易等到吏部授官的消息。
隨著等待的時間越來越長,這就讓正在蜀地遊歷的劉希夷心情開始變得悲觀迷茫,由此寫下的詩在情感基調上也越發低落。在《巫山懷古》一詩中寫道,「猿啼秋風夜,雁飛明月天」,有了悲涼的氣氛。在《蜀城懷古》一詩中,「古人無歲月,白骨冥丘荒。」、「鬼神清漢廟,鳥雀參秦倉」出現了「白骨」「鬼」等,恐怖和幽冷至極的意象。可以看出此時劉希夷的心情是非常低落的。
在外遊歷許久的劉希夷心情越發低落,於是他便準備返回故鄉汝州。按說回到故鄉瀘州的劉希夷低落的心情應該會有所緩解,然而並非如此,離家越近,他的心情反而開始變得愈加沈重。也就在這段期間,劉希夷寫下了多首詩,「途窮人自哭,春至鳥還歌。」用阮籍事寓自己途經廢館而引起之悲傷,也與寓之窮途無奈,並感嘆來年春天鳥兒還會在來。而自己的「春天」何時將至?官職的任免遙遙無期,這讓劉希夷「獨坐秋陰至,悲來從所適。」內心的孤獨無以排解,莫名的悲傷也無以釋懷。
「酒熟人須飲,春還鬢已秋。願逢千日醉,得緩百年憂。」這位風華正茂的青年,本應年少有為,此時卻愁悶至鬢秋,舉杯澆愁意更濃。並且對入仕已經絕望。又過了不久,劉希夷便寫下了這首最為有名的《代悲白頭翁》,不幸的是,劉希夷在寫下這首詩後不久就離世了,年僅29歲,如同詩中寫的那樣,「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結果一語成讖,一個青年才子就這樣落寞的走完了他蹭蹬的一生,短暫而又悲苦。
不過關於劉希夷的離世,是不是宋之問殺害的,其實並沒有確切的證據。在舊唐書中記載的是為奸人所殺,沒說是誰害的劉希夷,舊唐書中還指出劉希夷比他的舅舅宋之問還大幾歲,他們兩個人是不是甥舅關系都是存疑的。
劉希夷現存的詩作僅有三十多首,這些詩從題材上看,除了閨情之作,還有一些從軍題材的詩。不過劉希夷的生平經歷卻沒有從軍出塞的記載。在《將軍行》一詩中,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英雄的崇敬與謳歌,內容充實,感情豪邁。在從軍行一詩中,劉希夷寫出了秋風邊塞的肅殺氛圍和軍容戰陣的雄闊場景。從表現形式上看,他在從軍詩的寫作上善用古調,在詩意和風調上與邊塞詩派的高適、岑參、王昌齡等詩人的作品相近,劉希夷的從軍詩可以說是盛唐邊塞詩的先聲。
不過在劉希夷的詩中,最優秀的作品自然還是那些閨情詩,如《代悲白頭翁》、《晚春》、《采桑》和《搗衣篇》等,並且這類作品在僅存的三十多首詩中也占有較大比重。如他的這首閨情詩《晚春》,「佳人眠洞房,回首見垂楊。寒盡鴛鴦被,春生玳瑁床。庭陰幕青靄,簾影散紅芳。寄語同心伴,迎春且薄妝。」這首詩偶句押韻、筆法精妙,並且韻味無窮、濃而不艷,佳人急於迎春,眠起而無暇濃妝,使人更覺窗外姹紫嫣紅開遍,春色撩人,便見迎春刻不容緩。生動巧妙的描寫了一位閨中少婦的心理狀態和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由此能夠看出,劉希夷確實是特膳閨幃之作。
在劉希夷的閨情詩中,毫無疑問是以《代悲白頭翁》最為經典和有名。關於白頭翁這個題材,最早是來自漢樂府的一曲古辭《白頭吟》。這首古辭相傳為卓文君所作,主要表達的是對失去愛情的悲憤和對純真愛情的渴望。其中這句「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最為有名,並傳唱至今。但是,劉希夷的這首《代悲白頭翁》,在人物、內容、主題上皆與古辭《白頭吟》不同,他無關愛情,無關兩意,無關新人代舊人,也無關恩寵難繼,而是通過「洛陽女兒」對「落花」嘆息紅顏易老,昔日嬌盛的「紅顏美少年」,到如今卻落得一可憐「白頭翁」。並且詩句中那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最有深意,富含哲理,將自然景物的生生不息與人類生命的易逝進行了對比,其主旨表達了時光流轉,繁華終逝的嘆息與深切感悟。
劉希夷詩歌中的哲理意蘊也對張若虛也有深刻影響,「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感嘆風物依舊,而人生易老。「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感嘆江長流,月長明,而人生短促。可以看出《代悲白頭翁》和《春江花月夜》這兩首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劉希夷的詩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從初唐一直跨至清代中晚期,以曹雪芹紅樓夢中的《葬花吟》最為明顯。
當我們讀到《代悲白頭翁》的時候,雖會有面對宇宙之無窮,感傷人生短暫,但這位一千多年前陷入人生困境的詩人,在詩中想向我們表達的內容,雖說悲苦,但不頹廢,而是更加激勵我們珍惜生命,熱愛人生。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