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
首页  〉四明狂客

四明狂客

杜甫曾有一首名篇,名叫《飲中八仙歌》,其中第一句為「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意思是賀知章醉酒後騎馬墜入井中,並在井底睡著了。這句詩以前讓我一直以為杜甫和賀知章現實中是好朋友,但事實是,杜甫從來沒有見過賀知章,杜甫知道賀知章的時候,賀知章早已去世多年,那為何杜甫還要這樣寫呢?賀知章除了愛喝酒,還做得一首好詩,寫的一手好字。小時候我們背誦的那首書寫春天的名篇《詠柳》就出自他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放蕩不羈的他自號「四明狂客」,當愛喝酒的他遇到愛喝酒的李白時,一見如故,以金龜換酒,共謀一醉。賀知章對於李白有知遇之恩,可以稱得上是李白的伯樂。由此數年後,當李白聽聞賀知章去世的消息後,十分悲痛,寫下了「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賀知章自年少成名,宦海沈浮幾十載,就是這位愛喝酒、真性情的詩人,他的一生幾乎橫貫了整個盛唐,他不僅是開元盛世的建設者、見證者,也或許是大唐詩人中最幸福的一個。賀知章的族祖父賀德仁曾任職太子洗馬,這個官職可以說是太子的老師,工作內容主要是輔佐太子,教授太子政事文理,這和賀知章後來充任太子侍讀一職的工作相似。由此能夠看出,賀知章這個家族從祖上就有著教授皇子皇孫的傳統,在尊師重道的思想背景下,也是賀氏一族備受皇家敬重的原因。
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賀知章出生在會稽永興(現浙江蕭山),這一年也正是唐朝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而少年時期的賀知章便以詩文在十里八鄉小有名氣。不過就是這樣年少成名的賀知章,卻多次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屢考不中。應該就是在他某有一次去長安科考的路上,寫下了《曉發》一詩,詩中表達了心寄遠方,求取功名的急切心情,也寫出了錢塘江畔的優美景色,這首詩的意境正好和五十年後回鄉寫下的《回鄉偶書》一事相呼應。 由於在唐朝武則天掌權期間,對科舉考試進行了一系列大的改革,使得科舉考試的製度、內容、科目都有所改變。也許是受到了這些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影響,使得年少成名、文采不凡的賀知章,直到武則天證聖元年,37歲時才終於如願考中了進士。中進士不久,賀知章便成為了一名國子監的助教老師,後來,在表弟陸象先的引薦下,賀知章成為了國子監四門博士,後來又轉遷為太常博士,得益於擔任的官職平時遠離爭鬥,所以武周年間各方勢力鬥爭時,他始終平安無事,沒有因為權力爭鬥而遭到貶斥,一直在國子監教書育人,默默無聞。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也很少得到提拔,由此在國子監教師的位置上一待就是近二十年。
直到開元三年,公元715年,57歲的賀知章被任命為戶部員外郎,不久又轉任為起居郎。開元十年,公元722年,時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他熟知賀知章的才情。於是這一年,在張說的奏請下,賀知章被調入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不久後,曾任職宰相的表弟陸象先回朝,於是這一年,65歲的賀知章在表弟陸象先的舉薦下,升任為太常少卿,這是個正四品官,主管祭祀宗廟之類的禮儀活動。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67歲的賀知章遷為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充皇太子侍讀。不過,在禮部侍郎這個職位上,賀知章算是栽了他仕途上唯一一次跟頭。在賀知章任職禮部侍郎不久,唐玄宗的二哥申王病逝了。於是,身為禮部侍郎的賀知章依據詔令,負責選拔為申王扶棺出殯的挽郎(即擡棺哭喪的工作),按照唐朝的規定,晚郎入選者必須是官宦子弟,而且長相要清秀,身材要高大勻稱,而這個活有個好處,誰做過挽郎,誰就會被吏部記錄在案,以後就可以補缺當官,也算是給那些世家子弟開的後門。賀知章主持的這次選挽郎的工作也如以往一樣,有成百上千的官宦子弟前來競聘,其中有些世家子弟本來就生性紈絝,尤其那些沒選上的,心里特別不服氣,便在禮部門口聚眾生事。而這些趕來禮部鬧事的少爺們,賀知章也不想得罪生事。於是賀知章只好命人緊閉禮部大門,自己從墻里面支了個梯子,爬到墻頭上,對那些少爺們苦口婆心的勸解,勸的面紅耳赤,結果這個搞笑的場景就被坊間流傳出去了,將賀知章爬墻頭的窘態當成了笑談四處傳。這事情自然傳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由於賀知章處理不當,不僅得罪了許多世家大族,還引發了一場群體性事件,唐玄宗責怪其辦事不利,沒過多久,賀知章就被從禮部調到了工部,任工部侍郎。雖然品級沒變,但是這種調任也是帶有貶斥意味的。
此後,在接下來的十多年中,賀知章一直未得到升遷,直到開元26年,公元738年,忠王李亨被立為太子後,80歲的賀知章被授予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也從此以後被人尊稱為「賀監」,太子賓這個職位是太子侍從中地位最高的官職,是正三品,秘書監是主管全國文化典籍,相當於是國家圖書館館長,品級為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雖是散官虛職,不過也是從三品。
在史書還有記載,賀知章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唐代書法名家,擅長草書和隸書,《唐才子傳》中記載,「善草隸,每醉輒屬詞,筆不停綴,鹹有可觀,每紙不過數十字,好事者共傳寶之。」賀知章的書法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據說畫聖吳道子還曾向賀知章請教過書法,李白也曾在詩中寫道,「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把賀知章與王羲之相比較,來盛贊賀知章的書法。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年輕氣盛的李白只身來到長安,並在長安遇到了賀知章,此時的賀知章已經84歲,兩個嗜酒如命的詩人雖然相差了四十多歲,但是卻一見如故,於是成了莫逆之交。當時一心想謀個一官半職的李白,將剛成詩不久的《蜀道難》一詩呈給賀知章,賀知章看後大加贊賞,稱李白「真謫仙人也」。從此以後,李白就有了這個流傳千古的「謫仙人」的名號。
這一天,兩人在長安的某個酒館內,相逢恨晚,情意相通。對於兩位愛酒之人,一定要痛飲千杯。酒後方想起未帶銀錢,賀知章隨即取下腰間象征三品身份的金龜飾物作為酒錢,這就是金龜換酒的故事,也是成語金龜換酒的由來。
不久後,李白還經賀知章的推薦,得到了一個翰林供奉的職位,這讓李白很是感動,心里無比感激,由此,等後來李白聽聞賀知章去世的消息後,悲痛不已,寫下了《對酒憶賀監》二首來悼念這位老友。在當時,是身居高位的賀知章提拔了李白,不過對於現在來說,賀知章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沾了李白的光,說到這兒,回到開頭,賀知章的名氣也算是沾了杜甫的光,杜甫那首名篇《飲中八仙歌》中,「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實際上是,當杜甫來到長安的那一年,賀知章早已回鄉並去世兩年了,關於杜甫對於賀知章的了解,大部分是從李白口中得知的,而杜甫又很崇拜李白,連偶像李白都稱道的人,他當然也無比以崇敬,也由此能夠看出,世問萬事都有因果啊。
天寶二年,85歲的賀知章病體難支,大概是覺得自己命不久矣,想回老家葉落歸根,於是賀知章上表奏請唐玄宗,請求恩準他辭官回鄉。此時,唐玄宗正和楊貴妃你儂我儂,心情極好,不但恩準他回鄉養老,還授予了賀知章的兒子為會稽郡司馬,以便於更好的照顧賀知章的生活,臨行前,唐玄宗還親自賦詩設宴相送,並讓皇子皇孫和百官為其餞行,賀知章可以說是唐朝官員中讓皇帝親自送別回鄉的第一人。
當賀知章離開繁華的長安回到故鄉後,雖說早已物是人非,但故鄉的一切讓他倍感親切。只不過此時的他已不再是那個離家前風華正茂的青年,離家多年的他如今早已白發蒼蒼。就在回鄉後不久,他寫下了千古佳作《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其二,「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同樣是《回鄉偶書》,第一首很多人較為熟悉,第二首詩的知名度相對弱一些,但其實將賀知章的歸鄉心境表達的較為充分的卻是這第二首,第二首詩的大體意思是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實在是已經很長很久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了一圈圈波紋,還和離家前一樣。
賀知章在寫下《回鄉偶書》不久後就溘然長逝,終年八十六歲,門前鏡湖的水碧波蕩漾,河岸的柳樹又發新枝,在二月春風中裁剪出嫩綠的柳葉,只是此後再也找不到這位回鄉的老者了。
縱觀賀知章的一生,可以說是唐朝詩人中最幸福的一位,雖不是位極人臣,但是一生吃穿不愁,也未有過多大的坎坷挫折,最後成為了整個朝中年高德邵的老前輩。也許正是因為這樣,賀知章寫的多數古詩中,既沒有憤世嫉俗、懷才不遇之感,也沒有身世坎坷、幾縷閑愁之嘆。縱然偶爾有些許惆悵,幾次感慨,詩風始終保持樂觀豁達。但我覺得,對賀知章來說,經過這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人世間的萬紫千紅、功名利祿,他已全部看遍,人生際遇未曾遭受過大的變遷,也無大風大浪,最後還能夠衣錦還鄉,善始善終。雖說和那些卷入權力鬥爭的詩人相比,看似平平淡淡,實際這是多少詩人想要而得不到的人生。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