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初中的時候完《明朝那些事兒》,就一直對最後一章用徐霞客為結尾的印象非常深刻,作者當年明月曾解釋道,「我之所以寫徐霞客,是想告訴你: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麽。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上學時候的我讀完並沒有很明白,或者說我只是讀到了文字的表面意思,把這個故事當成了簡簡單單的「閱讀理解」,遠沒有讀懂文字下的滄桑與厚重,而隨著年齡及閱歷、或思維認知的增加時,當我們再去看歷史的時候,你的感受無疑會更加深刻,如醍醐灌頂一般,也就逐漸明白了管仲說的「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的含義了。
在中國歷史上,在數不清的王侯將相、文人墨客中,徐霞客的確是一個奇怪的人,他生於富紳之家不去從商,有極好的文筆不去做官,但就算如此,他也大可以選擇做個富家公子,整日沈醉在溫柔鄉里,為什麽非要去跋山涉水呢?是為了青史留名嗎?可他唯一留下的遊記還是在死後才被整理,那他到底圖什麽呢?難道是為了探求內心或者是尋仙求真嗎?徐霞客說,因為想去,就是這麽簡單。當時的人不理解他,現在的人也同樣如此。
徐霞客本名徐弘祖,高祖名為徐經,是江陰有名的巨富。徐經有一個好友叫做唐伯虎,兩人曾相約一同去赴京趕考,但就在考試結束後卻傳出了徐、唐二人賄賂主考程敏政的流言,證據就是徐經曾拜訪過程敏政,唐伯虎曾向他討過文章。盡管在調查之後發現這兩人並沒有被錄取,但為了平息輿論,還是除去了兩人仕籍,發充縣衙小吏使用之後,徐、唐兩人不服判決,恥不就吏,發誓此後再不參加科舉,程敏政也因此罷官還鄉,最後郁郁而終。這個就是弘治年間著名的「會試舞弊案」,該案件由明孝宗親督,雖然三人都受到了處罰,但理由是敗壞風氣,而不是考試作弊,處罰也只限於徐經、唐伯虎,後代依舊可以參加科舉,不過在徐經之後,整個家族就開始由盛轉衰。到了徐有勉,也就他父親這一代時,徐家就已經大不如前,幸虧他娶了賢妻,兩人又艱難創業,這才使得家道中興。徐有勉這個人也是奇怪,有人勸他捐資買官,他就是不可,曾有官員前來結交,他就是不見。徐弘祖大概就是遺傳了這一點,不僅不想做官,甚至還不願經商,他想要幹什麽呢?他說,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於是在象征性的參加了一次科舉後,就立下了遍遊天下的誌向。當年,徐弘祖與好友陳繼儒一同登上了家鄉的君山,徐弘祖望著滾滾的長江洪流,不禁想要去探尋它的源頭。陳繼儒望著天邊的落日晚霞,給徐弘祖取了「霞客」這個號。他知道徐弘祖誌在煙霞,也希望他能活在煙霞。
徐霞客第一次出遊是在22歲,因為父親去世,母親年邁,盡管家人鼓勵他出遊,但大多還是以短途為主,直到公元1613年時,徐霞客才正式踏上征程。這一年也就是整部遊記的開篇,「癸醜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從1607年開始至1641年結束,他花了34年的時間,足跡遍布了21個省份。每次出行前,徐霞客都會帶上大量財物,以及兩名仆人和一位好友,但幾乎每到路上,都會有仆人逃跑,他只能再從當地雇傭。比如《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就是浙江的天臺山和雁蕩山,登上天臺山後,徐霞客寫道,「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這次遊歷返回後,好友陳函輝去問他說,你可曾到過雁蕩山的最高峰?徐霞客沒有回答,結果第二天又再次折返了雁蕩山。這次回來後,他告訴陳函輝,我總想到抓著樹藤一路登上了大龍湫,然後又走了四十多里就到了頂峰,山頂上狂風逼人,夜有麋鹿,我在其上住了三天。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仆人非要逃跑,因為實在不是正常人所走的路。相同的山,他還爬過黃山、泰山、廬山、華山、衡山、嵩山、終南山、五臺山等,另外還有黃河、長江、洞庭湖、鄱陽湖、金沙江、漢江等。而他去的地方不是我們現代人所認為的景區景點,而往往充滿著荊棘危險。
除了山河之外,徐霞客還偏愛山洞。例如在湖南茶陵的西部,曾有一個麻葉洞,洞內幽暗如晦,透著一股神秘感,當地人都說里面有妖怪。徐霞客一聽就激動壞了,立馬就賣了隨身的財物,花重金請了一位向導,結果剛剛來到洞口,向導就被嚇了出來,不是被妖怪嚇的,而是被徐霞客嚇的,他以為徐霞客是個能夠降妖除魔的道士,結果剛剛對話時才發現原來就是個讀書人。沒辦法,徐霞客只能自己進洞,自此就有了「循小溪至崖之西脅亂石間,水窮於下,竅啟於上,即麻葉洞也。」的記載。走出洞口後,發現周邊圍了一群當地村民,他們認為徐霞客是得道高人,降服了其中的妖怪。在整個遊歷的過程中,徐霞客至少遭遇了三次強盜,每次都面臨斷糧,幾乎餓死,後來朋友勸他不要再四處遊歷,徐霞客說,「我隨身帶把鐵鍬,哪里不能埋了我?」
雖然徐霞客每次出門都帶過財物,但也是每次都只夠到達目的地,之後就要靠接濟甚至是乞討為生。他的經費大多都來自於變賣財物,當地官員接濟。或者是在寺觀里蹭吃蹭住。如果說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特別扛餓。一次吃飽後可以徒步走上數百里。他曾在隆冬之日用鐵棒鑿開冰坑,一步一步的爬上了黃山之巔。也曾在落日之後徒手抓著絕壁荊棘,一點一點的尋路大王峰上。在遊歷福建時曾趕上了百年難遇的鵝毛大雪,遊歷浙江時也感受到了聖人才有的心境。
這一天,他寫道,「江青月皎,水天一空,覺此時萬慮俱凈,一身與村樹人煙俱熔。」在與好友探險西南時寫道,「空山寂靜,玉宇無塵。一客一僧,漫然相對。洵可稱群玉山頭,無負我一筇秋色矣。」
這一天,皇宮內的神宗在策劃征戰,草原上的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北京城內的官員在把酒高歌,百姓的窗燈前有學子苦讀。徐霞客和這些人都不一樣,他和好友守著篝火看了整整一晚的夜景。
歷史上就有這麽一些人,他們或是歸隱在山林大川,或是大隱於都市人潮。他們之所以不被世人理解,之所以看起來舉止怪異,大多是因為沒有按部就班,或者說真正活成了自己。
公元1636年,這是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這一次他計劃從浙江到江西,再一次走過湖南、廣西、貴州,直到雲南,需要花費整整四年的時間。他害怕自己一旦回頭,就再也無力跨出家門。這次除了仆人顧行之外,同行的還有一個名為靜聞的僧人,靜聞也是個猛人,自己曾用自己的血抄錄了一遍7萬字的法華經。這次和徐霞客出遊,就是為了將經書供奉到迦葉菩薩的道場,也就是雲南大理的雞足山。結果一行三人才剛剛乘船行至湘江,轉頭就碰上了一夥強盜,為了保命,徐霞客和仆人連忙跳水,被搶了個一絲不掛。靜聞舍不得經書,只能苦苦的哀求盜賊,最終還是挨上了一刀。此後,因為身負刀傷,又缺衣少食,三人開始陸續生病。先是徐霞客僵臥不起,之後靜聞又臥床不醒,還沒等靜聞康復,仆人顧行又接連病倒。就這樣,一路上連借帶蹭,好不容易撐到了廣西南寧。
到達南寧之後,徐霞客先是將靜聞安置在了一旁的崇善寺,然後自己又和顧行去周邊探索。也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位老者聽說了他的事跡,就托朋友為他尋來了一塊馬牌,得到了驛站的便利,蹭了兩個月的食宿和差夫,由於雙足潰爛,最後是村民擡著他走了山路。徐霞客返回南寧後,靜聞已然病逝。他之前去過雞足山,完全可以就此返回或是去其他地方,但是他沒有。他賣掉身上的衣物,抵押家中田地,背著靜聞的遺骨就開始上路,膋一路上蹭飯甚至要飯,艱難的來到了雲南大理。這一天他爬上雞足山,安放了遺骨和經書,夜晚就坐在山上寫道:「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故鄉只道登高少,魂斷天涯只獨看。」這一次,只剩他孤身一人,因為就連顧行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下山之後,徐霞客並沒有返回,他就好像感覺到了什麽一樣,還在繼續西遊,要走遍雲南的大小水系。直到幾個月後,他為地方官木增修完成了《雞山誌》,此時已經雙足俱廢,無力再返回家鄉。於是,木增就找人用滑竿將徐霞客擡回了江陰老家。
公元1641年3月8日,徐霞客病逝。在閉目之前,他留下了一句臨終遺言,「張騫鑿空,未睹昆侖,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屨,窮河沙,上昆侖,歷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意思就是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們都曾遊歷天下,然而,他們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四方。而我只是個平民,沒有受命,只是穿著布衣,拿著拐杖,穿著草鞋,憑借自己,遊歷天下,故雖死,無憾。」
不知來,視諸往 。其實當我們讀了很多的歷史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明白《徐霞客遊記》中那句:「初四日,兀坐聽雪溜竟日。」為何意,而《德道經》的「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的「道」意的真正含義或許就暗合於此吧。
那一天,山下的你我,正奔忙著追逐「虛幻」,但徐霞客卻坐在黃山絕頂,細聲聞簌簌,遠勢望濛濛,不知過了多久,起身,抖掉蓑衣殘雪,朝著光的方向,繼續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