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
首页  〉顏真卿之死

顏真卿之死

說起書法,一般分為五類,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其中行書字體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取楷草之長,補行之短,而行書之中又有著「天下三大行書」稱號,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這個三大行書是誰評的,其實天下三大行書是元代書壇大家鮮於樞評的,也對應的代表了中國書法的三大高峰——晉代、唐代和宋代。而這三位大家也都是奇人,其中顏真卿比較特別的是,他不僅是一代楷聖,行書天下第二,還作的一首好詩,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勉勵了千百年來無數的學子,他更是一位鐵骨錚錚的硬漢,劍鋒所指,號令三軍。
顏真卿幼時生活淒慘,三歲喪父,兄弟姊妹九人只得跟隨母親南下投奔外祖。可即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顏真卿小時候仍舊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他刻苦讀書,對書法更是有著濃厚的興趣,為了節約紙墨,他常常站在屋檐下,以墻壁為紙,以泥水為墨練習書法。
開元十六年,二十歲的顏真卿孤身到長安求學,因無力支付高昂的費用,顏真卿只得返回老宅自修,荒廢多年的老宅破敗荒涼,到了冬天滴水成冰。硯臺中的墨汁要靠人不斷哈氣暖冰才能行筆書寫。即便是這樣,顏真卿仍舊伏案苦讀,直到一天昏死在書案上,這時候恰巧有一位叫做嵩影的僧人路過,救下了顏真卿。嵩影和尚早年曾建有義學「福山草堂」,專門幫助那些家境貧寒的學子。此外,嵩影和尚還時常會聘請京師明儒來這里傳道授業,使學子們受益非常。張九齡、賀知章、王維、孫逖等當時文壇翹楚,都曾在福山草堂留下過自己的殷殷教誨。見顏真卿是個可造之材,便將顏真卿納入草堂學習,而在草堂的日子里,顏真卿變得更加刻苦,晝夜讀書不輟。
image.png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三月初一,隨著承天門鼓樓第一錘鼓聲響起,長安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街、一百零八個坊的坊門、街門無不聞聲而啟。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詩雲,「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帝都長安的城市樣貌。在這樣恢宏有序的城市布局中,有一處早已人頭竄動 —— 尚書省吏部學選院廣場。
這天是開元二十二年科考放榜的日子,幾千雙眼睛都齊刷刷盯著這張金紙黑字的成績單,無數學子的前途命運都深陷在這張薄薄的黃榜之上。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這一年,顏真卿二十五歲。他站在金榜之前,想那前兩次的失敗,胸口的心臟砰砰跳個不停,眼睛胡亂看著金榜上的姓名,看了半天,混沌一片,仿佛每一個字都變得陌生起來,每一筆每一畫都變得怪異無比。直到弟弟顏允臧在旁邊猛然大叫起來。顏真卿目呆呆的順著弟弟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顏真卿三個大字列在甲科進士名單的第一位。
學而優則仕,顏真卿在金榜前暗下決心,無論將來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我顏真卿都要做一名坦蕩君子,為國為民,盡忠竭智。
轉眼間,自開元二十二年顏真卿進士及第至今已過去二十一年了。在這二十一年中,顏真卿恪守本心,扶危濟困,為百姓呼作「一方青天」,也因此觸怒權臣顯貴,數度被貶,三年前又得罪奸相楊國忠,被調離京師,出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隸屬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的轄區,安祿山是當時炙手可熱的寵臣,在唐玄宗面前常常裝憨賣傻,一副乖順模樣,實際上卻陰險狡詐,野心勃勃。顏真卿一介書生,倒有著敏銳的軍事直覺,剛一到平原郡,就發現了安祿山的不軌舉動。於是,他秘密派遣數名機警的部下,化妝成了農夫、商販、僧人等,在安祿山所在的州縣刺探情報,密切關註著安祿山的一舉移動。那時平原郡正遭逢水患,顏真卿一邊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一邊假托水患為由,暗中加固城墻,招募兵士,儲備糧草,安祿山不是個傻子,顏真卿的一舉一動也引起了他的警惕。
不久,安祿山就派遣特使拜訪顏真卿,以探查平原郡的虛實,一旦查證顏真卿修城練兵的真實目的,就要以謀逆罪就地誅殺,以絕後患。顏真卿早有準備,平日里做出一副迂腐文人的樣子,每日飲酒作樂,吟風弄月。安祿山的特使一到平原郡,更是受到了熱情款待,美酒、美食、美景、美人一條龍服務,特使們舒舒服服享受了幾天,高高興興的回去復命了,安祿山從此對顏真卿不再戒備。
天寶十四年仲冬,平原郡下了一場大雪,到了次日卯時才漸漸停歇下來。窗外漆黑一片,府衙內堂的燭火忽明忽暗,映出了一張方正的國字臉,那張臉長著粗粗的眉毛,一雙細長眼睛略微浮腫著,正是顏真卿。此刻,他緊緊抿著嘴唇,正在揮筆疾書。他要再給皇帝上書一封,痛陳利害。有人扣了扣窗欞,低聲道,府公,叛軍已渡過黃河了。顏真卿擱下筆,望著微弱的燭光,長長的嘆了口氣,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
同年11月9日,東平郡王、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終於對豢養了他幾十年的大唐皇帝李隆基露出了尖牙利齒,安祿山打著清君側的幌子,帶領20萬兵馬浩浩蕩蕩向皇城進發。此刻,長安城內正在舉行著一場空前盛大的選美比賽,安平康坊佰家青樓與東西兩京的4萬宮女同時參選。比賽進行的如火如荼,商人罷市,學生停課,已是萬人空巷,比賽的總裁判正是唐玄宗李隆基。白居易有詩雲,「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流連在溫柔鄉,玄宗已經很久沒有上過早朝了,當平原太守顏真卿那封十萬火急關於安祿山叛亂的密奏呈上時,李隆基只是在一片溫香軟玉中略微擡了擡眼皮,笑道,「無稽之談,無稽之談。」
直到十九日叛軍攻占博陵,二十一日占據槁城,十二月八日滎陽陷落,四方急報頻傳,京師一片嘩然。被華清池的溫湯泡的渾身酥軟的李隆基這才如夢初醒,悲嘆道,「河北二十四個郡,難道就沒有一個忠臣嗎?」此時,河北郡縣大部分被叛軍攻陷,黃河以北各郡望風而降,唯有顏真卿的平原郡固若金湯,顏真卿緊急聯絡四方豪傑,發布檄文,高舉剿賊大旗,大聲疾呼,費盡了千辛萬苦,才得以穩定了河北混亂的局勢。心亂如麻的李隆基聽到這個消息,又驚又喜,拉著左右的官員說道,「我不了解顏真卿的為人,他竟這樣忠義。」
不久,洛陽被攻陷,叛軍來使段子光砍下了李憕、盧奕、蔣清的頭顱到河北示眾,這三位皆是捍衛國家尊嚴、英勇赴死的義士,顏真卿一眼便認了出來。可當時叛軍勢如破竹,舉國上下,人心惶惶,顏真卿為了安撫人心,強忍悲痛笑道,我曾在東都行走一年多,認識東京留守李憕、禦史中丞盧奕和判官蔣清,這三顆人頭絕不是他們的,不過是叛軍拿來嚇唬我們的,說完,立斬段子光。
另一方面,顏真卿的堂兄常山太守顏杲清突襲土門關,誅殺了叛將,高舉義旗,兄弟二人互成犄角之勢,像兩枚釘子直插叛軍心脈,顏真卿被推舉為盟主。一時間,平原郡英雄聚集,人心激蕩,河北十七郡受到感召,在同一天自動歸順朝廷,顏真卿與平原郡儼然成了整個大唐的一面精神圖騰,也極大地幫助了唐王朝爭取緩沖時間。
image.png
為了能守住平原郡,顏真卿及整個顏氏家族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為了爭取更多抗擊安祿山叛軍的力量,顏真卿不惜將自己年僅十歲的獨子送給平盧將領劉正臣作為人質,以堅定後者起義的決心。他的堂兄顏杲卿更是在安祿山攻破常山後破口大罵,寧死不降。安祿山聽到顏杲清咒罵不休,先是當著他的面斬殺了他的兒子顏季明,接著是侄子沈盈、盧逖,然後是長孫顏誕,隨後安祿山割去了顏杲卿的舌頭後,將其肢解。五百多年後,南宋最後的脊梁文天祥在獄中寫下了千古名篇《正氣歌》,「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正是在說顏杲卿寧死不屈的故事。
在這場戰爭中,顏家為國盡忠者三十余人,顏真卿在戰後尋找親人遺骸時,僅僅尋到堂兄顏杲卿的一只腳,以及侄子顏季明的頭骨。許多小輩,顏真卿是看著他們出生的,他還抱過他們,教過他們讀書寫字,如今卻全都沒了,幾乎是屍骨無存。顏真卿捧著這幾塊殘骨,悲憤交加,寫下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這篇滿是枯筆與塗改的文稿,哪里是用墨寫的,分明是蘸著顏氏一族的血和淚寫就而成。
有時候讀歷史,真的會感到一種空前的絕望,我們作為後來人站在歷史這條長河的上空俯瞰,明明知道結局卻無力阻止,有許多個時刻我會想,如果註定要消亡,那些浴血奮戰,為了所謂真理去死的人是為了什麽呢?
明知是飛蛾撲火,明知是覆水難收,明知犧牲是無謂的,他們到底圖的是什麽呢?
這個問題太龐大了,或許在許多年後,我才會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更加合適的答案,可現在的我仍然深深為此感到困惑與痛苦,就好像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一樣。
公元755年12月,李隆基聽信讒言,在不做任何調查的情況下,接連斬殺潼關守將高仙芝、封長青等人,致使潼關陷落,沒了天險潼關的阻礙,長安頃刻之間就像個赤裸的嬰孩,暴露在了安祿山明晃晃的刀劍之下,陰雲仿佛是在一瞬間就籠罩了長安的整座城市,像一個高熱的病人,憋悶昏沈。李隆基在勤政殿搬下詔書,他說他要像大唐開國的那些先祖們一樣,上陣殺敵,禦駕親征。然而,僅僅過了一天,也就是次日寅時,天還沒亮,這位大唐統治者唐玄宗李隆基 —— 逃了。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日黎明時分,李隆基帶著一眾寵妃近臣倉皇離開帝都長安,一眾人逃到馬嵬坡時,隨軍的將士因饑餓、疲勞,心中怨恨難消,認為天下大亂皆是楊氏一族一手造成,隨即發動兵變,誅殺了楊國忠及其親屬,「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一代美人楊玉環也在這里香消玉殞,霓裳舞、華清池、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皆成了過眼雲煙,曾經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貴妃頃刻間成了人人指責的紅顏禍水。
大唐自開國以來,歷經貞觀之治、永徽之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國力在玄宗天寶年間到達鼎盛,一時間萬國來朝。那時的唐人誰都沒有想到會經歷戰爭,也不會想到這樣一場戰爭竟會持續整整八年之久。這場被後世稱為「安史之亂」的戰爭一下子打光了大唐的氣運,那個雄踞東方的大唐帝國在瞬間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烽火與哀鴻遍野。
因為抗擊叛軍,顏真卿一戰成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下半生仕途順遂,相反,他的耿直清廉與渾濁世道顯得格格不入。當一道光照進黑暗,那光便有了罪。從楊國忠、李林甫、李輔國、元載、楊炎到盧杞,每一任權相都對他恨之入骨,連皇帝本人在戰亂平息後,也極快的將顏真卿貶離京師。
「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仿佛是為了印證這句話。唐代宗永泰二年,57歲的顏真卿因得罪當朝宰相元載,被構陷誹謗朝廷。代宗一氣之下將顏真卿從二品要員降為地方五品小官。在就任的路上,顏真卿去了廬山西林寺,看到廬山美景,顏真卿不禁想起官場的汙濁和奸臣貪婪的嘴臉,他想到了陶淵明,不禁寫下「興逐孤雲外,心隨還鳥泯」。
此後的十二年中,顏真卿一直輾轉在吉州、撫州、湖州為官,與各地詩僧和文人墨客結交,在湖州,顏真卿還搞起了湖州詩會,大力推廣詩詞文化,讓詩歌走進民間,並在湖州留下了大量的書法作品,其中就有著名的《湖州帖》,後來還被宋徽宗珍藏。而在湖州的這段日子里,也是顏真卿人生中最快樂、最舒心的一段時光。
湖州雖然山水詩華,歌舞升平,但大唐仍然隱患不斷,搖搖欲墜。
公元777年,隨著當年陷害顏真卿的元載被吳湊誅殺,年近七旬的顏真卿才被重新召回長安。而顏真卿以70歲高齡被召回京城的原因也非常簡單 —— 大唐又需要一個不要命的人沖鋒陷陣了。
公元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佞臣盧杞假公濟私,故意說顏真卿德高望重,讓他帶著聖旨到叛軍中宣撫,能不戰而平息叛亂,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明白,這不過是盧杞想要借刀殺人,除掉顏真卿的詭計。顏真卿一生以忠義節烈自勉,就算是死,也一定會慷慨前行,此一去十死無生。可顏真卿為了他心中的大唐,再一次上路了。
抵達李希烈軍中後,李希烈對顏真卿進行各種威逼利誘,並以宰相位置拉攏顏真卿,要其支持自己的造反大業。顏真卿聽罷,只是冷笑道,「你們聽說過顏常山沒有?那是我的兄長,安祿山反叛時,我的兄長起義兵抵抗,後來被俘也不住的大罵反賊,我顏真卿將近80歲了,官做到了太師,我至死都會保持我的名節,怎麽會屈服於你們的脅迫?」隨後,李希烈以活埋、火焚等酷刑逼迫顏真卿,顏真卿始終不肯屈服。
興元元年八月初三,在龍興寺的古柏樹上一條三尺百練,在風中搖搖欲墜。顏真卿此時已滿頭銀發,但仍怒目而視,看向對面的叛軍。他想起開元22年的那年初春,心潮澎湃地站在金榜面前那句書生意氣,無論將來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我,顏真卿都要做一名坦蕩君子,為國為民盡忠盡責。
顏真卿踉蹌著滿是傷痕的身體,朝著長安的方向拜了三拜,默默自語道「吾顏真卿一生正道直行,竭智盡忠,雖無盛德大業,卻無愧於《家訓》(即著名的《顏氏家訓》)的教導。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烈士殉義雖歿猶存。我去也!」隨後轉身雙目怒視著行刑的叛軍,從容就義。之後,叛軍內部都知道顏真卿的忠義之名,敬重他的叛軍把他下了葬。
據說顏真卿下葬之日,天降大雨,十日方止。
他的忠義精神也持續影響了叛軍內部,李希烈部下陳仙奇也因此堅定了鏟除李希烈的計劃。公元786年,陳仙奇設計毒死了李希烈,隨後立即派軍護送顏真卿的靈柩回京,唐德宗因此廢朝五日,贈謚號「文忠」,並稱贊其「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誌」。
縱觀顏真卿一生,做人,他是一位懷瑾握瑜、誌潔行芳、博學多才的碩學鴻儒;為官,他是一位竭智盡忠、克己奉公、愛民如子的清官廉吏;在朝,他是一位文可治國、武可安邦、剛正不阿、正色立朝的國家重器、社稷大臣;在地方,他深受老百姓的擁戴,許多地方為他立功德碑;撫州百姓將由他帶領修建的石壩命名為千金陂(至今尚在使用中),為他建立生祠,四時致祭。
因為直諫,他深受猥瑣小人的妒忌,多次受奸臣陷害並被貶到邊遠困厄之地。但他「雖九死其未悔」,道德品性依然故我。因為情懷,他敢於犧牲自己及家庭、勇於成全他人與國家,始終不渝地懷抱一顆安民濟世、扶危濟困、解萬民於倒懸的壯誌雄心。
而他那方方正正的一筆一畫,也在闡釋著他端端正正的一生。正如他在殿試的時候對唐玄宗所說,「古賢曰:言為心聲,書為心跡。心正則人正,人正則筆正。筆正可致橫平豎直,端莊大方」,而這正是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這正是顏真卿的字想要傳達的精髓啊!收筆之際,心有詩曰:
方寸能容三鬥墨,一生端正有清名。
直將筆陣開山嶽,更與心源納海瀛。
憂國可歌天亦怒,舍家為盜地何輕。
平原公子真高尚,砥柱中流萬古情。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