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張廷玉是奸臣」這句話出自劇中佟國維之口,當時大致場景是,太子(老二)犯事被廢,康熙想重新立太子,其實康熙還是想重新立老二,也想借這個重立太子的事情看朝堂上的動向(康師傅的帝王心術啊),而張廷玉通過之前各項的試探,揣摩到了康熙其實想復立太子,在上書房群臣組織投票的時候,張廷玉借故躲到一邊,馬齊問他,還裝傻充楞,說自己有個秘折,就不跟大家一塊聯名了,最後結局是,眾大臣在佟國維和馬齊的帶頭下,懟著槍口上去推薦老八,而張廷玉在最後時刻通過推薦老二復立太子而得到賞識上位,結果可想而知,康熙對張廷玉是多麽贊賞有加,並把佟國維一眾大臣數落了一頓(當然,這里我認為佟國維並不傻,尤其是康熙去上書房視察的時候,說放老十三的時候,佟國維就在旁邊,以他的資歷和智商不可能沒這個覺悟)。
無論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里的張廷玉,還是歷史中真正的張廷玉(晚年老糊塗的張廷玉除外),張廷玉這個人一直有兩個過人之處,一是揣摩聖意,很多人認為他是個奸臣,就在於他太「揣摩」了,因為歷史上奸臣都很會「揣摩」;二是做事情非常的穩,除了晚年老糊塗,大半輩子的從政生涯幾乎沒有犯過任何錯誤,放在中國歷史里都是很難見到的,加之一項特殊技能,皇帝口述下旨,皇帝這邊說著,張廷玉就隨著寫好了,而且達到皇帝基本上看完不改的地步,這點是絕對的不得不服。
要知道,中國古代專製製度有著強烈的排他性,所以君臣關系非常脆弱,也就是常說的「伴君如伴虎」,尤其在清朝,滿人當道,作為一個漢臣,今天可能小張還上著班,明天可能全家就掛城樓上了,而張廷玉不僅能活下來,還能配享太廟,可見其實力和野心絕不是普通官員的小心思。甚至到了雍正時期,雍正對張廷玉的信任到達了一種癡迷,比如《張廷玉年譜》中曾記載到,張廷玉回老家探親一趟,導致一段時間沒在雍正旁邊,雍正想念的受不了了,寫信道,「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衡臣啊,你快回來吧,我身邊沒有你真的不行啊。
張廷玉為什麽會有這種技能,其實,這並不是他天生的,這就體現勤讀歷史的好處了。
在入朝前,張廷玉曾對歷朝歷代君臣關系進行了深度的研究,在他看來,做臣子務必做到五點:
一是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是張廷玉的人生信條,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小心謹慎。這與他父親的教育也有著極大地關系。張廷玉小心到什麽地步呢,每天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他晚上都會在家里,獨自一人呆在書房里,仔仔細細回想白天發生的每個細節,有什麽地方會出現什麽瑕疵出現什麽問題,而且他想完後不會跟任何說,哪怕是自己的枕邊人,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而且張廷玉不經意間知道了皇帝的什麽事情,從不亂說,皇帝讓說什麽幹什麽,他就怎麽去做,這也是雍正為什麽這麽信任他的原因之一。
二是性格不能過於剛直,比如海瑞。張廷玉認為性格如果跟比幹、海瑞一樣過於剛直,不利於職業生涯的延續,歷史上通常沒有好下場,何況大清朝。
三是做事情過於講究原則,反而對自己很不利。比如嶽飛。張廷玉認為太過於講究原則,不適合官場為官之道,比如太子的罪證,張廷玉直接看懂了康熙的意思,放著康熙的面,把證物直接燒毀,也贏得了康熙表面責備內心高興的贊賞。
四是自己權利大的時候,不知收斂和謹慎。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每個朝代都有。這一點張廷玉絕對做的出類拔萃,直到他老了的時候,還是那樣的穩重謹慎。
五是不能太過於「好名」,雖然自己是儒家出身,但張廷玉認為太過於追求名聲反而落得一個壞下場,甚至會連累家人。這一段,雍正也明確提出來了,他要求大臣們,既不能好利,也不能好名,這樣不利於為皇家服務,更不是一個好奴才。說句題外話,比如雍正時期,有個大臣叫楊名時,當時在打擊科甲朋黨的問題上與雍正意見有些不一致,惹得雍正有些不高興,但楊名時這個人呢確實很有能力,做了很多利於農民生活的好事,百姓對他評價很高,但楊明時卻忘了推功給皇上,直接導致雍正越看他越不順眼,最後說楊名時是一個「性喜沽名釣譽」之徒的描述,把楊明時關進大牢,楊名時在獄里研究了七年學問才找到機會出獄。
那麽,回到題目,張廷玉是不是奸臣呢?
奸臣最早出自《管子·七臣七主》「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奸臣」,那麽何為奸臣呢?已故的歷史學者康群先生曾總結道,「從歷史上看,奸臣有著顯著的特點,顛倒黑白,混淆真假,一切都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上,從金錢和權力出發,唯利是圖,唯派是親,惟權是奪,得意時,忘乎所以,受挫時,涕淚橫流」。我對此比較認同,奸臣突出的就是一個「虛偽」,如這個 Up 主所說,奸臣表現為「大奸似忠」,其實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觸摸權力的中心,一切只為了權力,哪怕是道路上,昔日的至交,也可以反目成仇,現在結交的盟友,也可以隨時殺死。
奸臣還有一個特點,大奸臣往往不是草包,反而都有些許才氣,比如趙高對法律精通,蔡京、秦檜字寫的很好,嚴嵩善於寫詞等等,所以這也在提醒後來的君主們,「唯才是舉」是值得警惕的。
康群先生評判這句話里,後兩句,在電視劇中,我會有種錯覺,張廷玉好像是有點奸臣的傾向啊,比如涕淚橫流,他經常幹這種事情,但其他地方你還確實很難判斷,為了金錢?乾隆時期,乾隆派人去他家搜罪證的時候,官兵把他家都翻了又翻,除了書幾乎沒有任何值錢的玩意,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家產都沒有多少,生活的很簡樸。為了唯派是親?張廷玉的門人學生數不勝數,舉薦的人選雖然不都是棟梁之材,但也給清朝做了很多實事。確實不能僅憑其中一項符合而認為張廷玉是個奸臣吧。
其實,時間再往前撥,韓非子在《說疑》里,根據他的研究,曾有一個關於奸臣類型的評判,他甚至把奸臣類型分為了類:
一、「取譽者」、「侈用財貨賂以取譽」。意思是揮霍浪費國家資財,並用國家財產賄賂上司,以取信任和榮譽的是第一類奸臣。
二、「移眾者」、「務慶賞賜予以移眾」。擅行私賞,收買人心,擴充自已的社會基礎的是第二類奸臣。
三、「擅逞者」、「務朋黨狗智尊士以擅逞」。裝出一副尊賢禮士的姿態,聚集死黨,形成勢力,為所欲為的是第三類奸臣。
四、「事威者」、「務解免赦罪獄以事威」。擅自赦放罪犯以擴大自己的死黨勢力,向社會顯示自己的威權的是第四類奸臣。
五、「眩民耳目者」、「務奉下直曲,怪言偉服瑰稱,以眩民耳目」。人雖衣冠楚楚,冠冕堂皇,貌似正人君子,但到處撥弄是非,逢人製造矛盾,亂人耳目,破壞團結的是第五類奸臣。
但從韓非子的角度來看,張廷玉在五類奸臣中,除了第五類有個別行為比較符合外,並沒有符合條件的,所以我認為張廷玉並非奸臣,他只是個為求生存想往上爬的官員罷了,在對待太子上,他確實陽奉陰違,玩了些兩面三刀,但他大部分都是在揣摩聖意後才說出口的,也只是代表了皇帝的想法罷了,皇帝有時候想什麽樣的事情,你明明就知道他就是這樣想,但他就是要身邊大臣說出來,這樣如果事情辦成了壞事,自己也還是聖明的。
而追究源頭,佟國維為什麽說張廷玉是奸臣呢,這還要說到佟國維這個人,佟國維是眾所周知的八爺黨,佟國維一開始認為,這次太子被廢是一個押寶老八上位的好時機,但是太子推薦大會的前一天,康熙去上書房說的話,讓佟國維敏銳的判斷出來了康熙所謂的立太子其實就是一個陷阱,他自己也很慌張,而如何破局繼續保持他老佟家的輝煌呢,皇帝既然已經堅定我是八爺黨的人,那不如直接幹到底好了,繼續保持表面上我就是八爺黨鐵桿支持者的身份,再通過法不責眾的方式,讓很多大臣一塊聯名上折子推薦老八,直接給皇帝看,皇上你看,這些可都是八爺黨成員哦,我全部給你揪出來了,而這麽一搞,最後的老八再那麽一想,自然覺得佟國維當初聯名推薦他,不就是在故意搞他,佟家也自然脫離了八爺黨,同時把自己即將結束的政治生涯祭出去(反正自己也死不了,安享晚年得了),為隆科多鋪路做了一個很好的準備。所以說,這一場推薦太子的戲,就是康熙的導演下,與張廷玉、佟國維演的一出大戲,一唱一和,表面看起來吵的很兇,連「張廷玉是奸臣」都噴出來了,但早都各取了利益,皆大歡喜,也達到了康熙粉碎胤禩奪嫡的真實目的,要是真的對這句話認真深究了,那就真的「輸」了。
所以說,張廷玉是不是奸臣,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張廷玉算不上奸臣,但從人的角度上看,康熙會認為張廷玉是能臣;雍正會認為張廷玉是忠臣,我的貼心小秘書; 而在佟國維眼里,雖然是配合康師傅「演戲」,但也可能心底里認為張廷玉這種做法就是奸臣,大奸似忠一般,所以,所謂奸臣、忠臣、能臣、笨臣,很多時候不就在於人們什麽樣的視角來評判的麽,然後寫在史書里,你又怎麽在連文字都無法判定的基礎上去判定這個人是不是奸臣呢。正如Up主凱老師最後說的那樣 ——
比如在《大明王朝》里,高拱就說:「奸字怎麽寫,一個女加一個幹字」嘿!高拱是真敢說啊,要是結婚娶媳婦啪啪啪都叫奸臣的話,那恐怕歷史上沒有忠臣了。很明顯,很多時候,忠臣也好,奸臣也好,是不是不重要,其實這就是一句臟話,政敵之間用來互相罵街的,跟那句「操你媽」沒啥區別。非要弄清楚奸臣忠臣的具體標準和判定,其實是很難的。依我看,忠臣奸臣都是臣,都有用,至於是為皇帝統治而用,還是為天下百姓而用,每個人心目中的答案,也就不盡相同了。
最後,我特別喜歡歷史學家高敏先生一段話,「掌權者切不可以感情用事,以個人恩怨為取舍標準,阿諛奉承者,其心大抵不正;直言極諫者,本質大都純美。凡不幹實事,終日講人緣,拉關系,尋門路,探消息,到處鉆營,親近要人,招搖過市者,見利就上者,雖無重大劣跡,大抵不是正人」,無論現在還是未來成為管理者,都足以警策啊。